高原气象
高原氣象
고원기상
PLATEAU METEOROLOGY
2006年
2期
195-202
,共8页
青藏高原%CEOF%大气热源(汇)
青藏高原%CEOF%大氣熱源(彙)
청장고원%CEOF%대기열원(회)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 计算了2001及2003年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的大气热源(汇), 再用CEOF方法分析了它俩的异同.结果表明: (1)该两年冬夏季节转换前的4月份, 热源(汇)分布相似, 强度不同;季节转换后的6月份, 热源(汇)分布明显不同, 强度也有很大差异;(2)该两年分别在青藏高原南侧到孟加拉湾北部和阿拉伯海东部到印度半岛西侧各有一个高值中心, 但强度明显不同: 表现为2001年夏季孟加拉湾地区的热源强度明显比阿拉伯海地区强, 2003年夏季则相反;(3)两年季节转换期间的5月到6月下旬期间, 高原及其南侧的热源变化趋势也是不同的.2003年6月下旬达最强值;2001年则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已达到较强, 到6月下旬又突然减弱;(4)该两年<Q1>第一特征向量的空间位相上也是不同的.在2001年, 印度半岛中部是晚位相中心, 其四周的位相都相对较早, 位相差近180°, 因此印度半岛大部与其周围的大气热源(汇)有近似相反的变化趋势;而在2003年情况则有所不同, 印度半岛与其两侧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湾北部仅是一个相对高晚位相区, 其西北部和南端是晚位相中心, 高原南部和赤道附近的洋面上是早位相区.因此, 在2003年的大气热源(汇)变化趋势与2001年有明显的不同.2001及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区大气热源(汇)的这些差异可能正是影响我国江淮地区严重干旱/洪涝的原因之一.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資料, 計算瞭2001及2003年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區的大氣熱源(彙), 再用CEOF方法分析瞭它倆的異同.結果錶明: (1)該兩年鼕夏季節轉換前的4月份, 熱源(彙)分佈相似, 彊度不同;季節轉換後的6月份, 熱源(彙)分佈明顯不同, 彊度也有很大差異;(2)該兩年分彆在青藏高原南側到孟加拉灣北部和阿拉伯海東部到印度半島西側各有一箇高值中心, 但彊度明顯不同: 錶現為2001年夏季孟加拉灣地區的熱源彊度明顯比阿拉伯海地區彊, 2003年夏季則相反;(3)兩年季節轉換期間的5月到6月下旬期間, 高原及其南側的熱源變化趨勢也是不同的.2003年6月下旬達最彊值;2001年則是5月中下旬到6月初已達到較彊, 到6月下旬又突然減弱;(4)該兩年<Q1>第一特徵嚮量的空間位相上也是不同的.在2001年, 印度半島中部是晚位相中心, 其四週的位相都相對較早, 位相差近180°, 因此印度半島大部與其週圍的大氣熱源(彙)有近似相反的變化趨勢;而在2003年情況則有所不同, 印度半島與其兩側的阿拉伯海和孟加拉灣北部僅是一箇相對高晚位相區, 其西北部和南耑是晚位相中心, 高原南部和赤道附近的洋麵上是早位相區.因此, 在2003年的大氣熱源(彙)變化趨勢與2001年有明顯的不同.2001及2003年夏季青藏高原及其附近地區大氣熱源(彙)的這些差異可能正是影響我國江淮地區嚴重榦旱/洪澇的原因之一.
이용NCEP/NCAR재분석자료, 계산료2001급2003년청장고원급기부근지구적대기열원(회), 재용CEOF방법분석료타량적이동.결과표명: (1)해량년동하계절전환전적4월빈, 열원(회)분포상사, 강도불동;계절전환후적6월빈, 열원(회)분포명현불동, 강도야유흔대차이;(2)해량년분별재청장고원남측도맹가랍만북부화아랍백해동부도인도반도서측각유일개고치중심, 단강도명현불동: 표현위2001년하계맹가랍만지구적열원강도명현비아랍백해지구강, 2003년하계칙상반;(3)량년계절전환기간적5월도6월하순기간, 고원급기남측적열원변화추세야시불동적.2003년6월하순체최강치;2001년칙시5월중하순도6월초이체도교강, 도6월하순우돌연감약;(4)해량년<Q1>제일특정향량적공간위상상야시불동적.재2001년, 인도반도중부시만위상중심, 기사주적위상도상대교조, 위상차근180°, 인차인도반도대부여기주위적대기열원(회)유근사상반적변화추세;이재2003년정황칙유소불동, 인도반도여기량측적아랍백해화맹가랍만북부부시일개상대고만위상구, 기서북부화남단시만위상중심, 고원남부화적도부근적양면상시조위상구.인차, 재2003년적대기열원(회)변화추세여2001년유명현적불동.2001급2003년하계청장고원급기부근지구대기열원(회)적저사차이가능정시영향아국강회지구엄중간한/홍로적원인지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