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学报
巖石學報
암석학보
ACTA PETROLOGICA SINICA
2005年
4期
1081-1093
,共13页
榴辉岩%P-T轨迹%桐柏山
榴輝巖%P-T軌跡%桐柏山
류휘암%P-T궤적%동백산
桐柏山地区发育南、北两条低温高压榴辉岩带,中间被桐柏山高级变质杂岩所分隔.本文对两条带内的4个保存完好的榴辉岩体及其退变产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研究和P-T条件估算.结果表明,北带榴辉岩的形成温压条件较高,为530~610℃、1.7~2.0GPa,南带榴辉岩较低,为470~520℃、1.3~1.7GPa,说明两条榴辉岩带不属于同一个高压岩片.实际上,二者分别对应于西大别地区的浒湾榴辉岩带(Ⅰ带)和七角山榴辉岩带(Ⅴ带).电子探针分析发现,所有榴辉岩中的石榴石都展示了进变质环带,而退变榴辉岩的成分环带更为复杂,即保留了早期的进变环带,也显示了晚期的低温取代以及后期相对高温条件下的再生长,由此为榴辉岩的变质作用推导出一个"发卡式"演化轨迹.这种轨迹表明,榴辉岩先是在降温条件下缓慢向上回返的,这与目前已建立的多数高压、超高压岩石的快速抬升模式有所差异,而后在其进入到中地壳后又在相对较高的地温梯度下遭受退变质作用的改造.
桐柏山地區髮育南、北兩條低溫高壓榴輝巖帶,中間被桐柏山高級變質雜巖所分隔.本文對兩條帶內的4箇保存完好的榴輝巖體及其退變產物進行瞭詳細的巖石學研究和P-T條件估算.結果錶明,北帶榴輝巖的形成溫壓條件較高,為530~610℃、1.7~2.0GPa,南帶榴輝巖較低,為470~520℃、1.3~1.7GPa,說明兩條榴輝巖帶不屬于同一箇高壓巖片.實際上,二者分彆對應于西大彆地區的滸灣榴輝巖帶(Ⅰ帶)和七角山榴輝巖帶(Ⅴ帶).電子探針分析髮現,所有榴輝巖中的石榴石都展示瞭進變質環帶,而退變榴輝巖的成分環帶更為複雜,即保留瞭早期的進變環帶,也顯示瞭晚期的低溫取代以及後期相對高溫條件下的再生長,由此為榴輝巖的變質作用推導齣一箇"髮卡式"縯化軌跡.這種軌跡錶明,榴輝巖先是在降溫條件下緩慢嚮上迴返的,這與目前已建立的多數高壓、超高壓巖石的快速抬升模式有所差異,而後在其進入到中地殼後又在相對較高的地溫梯度下遭受退變質作用的改造.
동백산지구발육남、북량조저온고압류휘암대,중간피동백산고급변질잡암소분격.본문대량조대내적4개보존완호적류휘암체급기퇴변산물진행료상세적암석학연구화P-T조건고산.결과표명,북대류휘암적형성온압조건교고,위530~610℃、1.7~2.0GPa,남대류휘암교저,위470~520℃、1.3~1.7GPa,설명량조류휘암대불속우동일개고압암편.실제상,이자분별대응우서대별지구적호만류휘암대(Ⅰ대)화칠각산류휘암대(Ⅴ대).전자탐침분석발현,소유류휘암중적석류석도전시료진변질배대,이퇴변류휘암적성분배대경위복잡,즉보류료조기적진변배대,야현시료만기적저온취대이급후기상대고온조건하적재생장,유차위류휘암적변질작용추도출일개"발잡식"연화궤적.저충궤적표명,류휘암선시재강온조건하완만향상회반적,저여목전이건립적다수고압、초고압암석적쾌속태승모식유소차이,이후재기진입도중지각후우재상대교고적지온제도하조수퇴변질작용적개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