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学报
山地學報
산지학보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2013年
6期
664-671
,共8页
除多%普布次仁%德吉央宗%姬秋梅%唐洪
除多%普佈次仁%德吉央宗%姬鞦梅%唐洪
제다%보포차인%덕길앙종%희추매%당홍
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西藏中部
草地地上生物量%估算方法%西藏中部
초지지상생물량%고산방법%서장중부
Aboveground biomass of Grassland%Remote sensing%Estimate method%Central Tibet
为了充分利用现有MODIS卫星遥感数据和NASA等提供的相关陆地数据产品,实现对西藏高原草地生物量定量化业务监测和草地退化研究,利用西藏高原中部2004年5-9月草地植被生长期的实测地上生物量,结合同期的MODIS 16 d合成产品MOD13Q1 NDVI和EVI数据,建立了草地生长期地上生物量遥感监测模型和方法;同时,从植被非生长季等不同时段遥感监测业务需求出发,研究了以2个月为时间尺度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定量化监测和估算模型.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MODIS NDVI的指数函数模型是监测和估算西藏高原中部草地生长期地上生物量大小的最优模型,在所有模型中有最高的相关系数(0.778)和F检验值(127.557).2.由于绿色植被所独有的光谱响应特征,无论是MODIS NDVI还是EVI,对植被生长期鲜草生物量估算的精度要好于总地上生物量.3.以2个月为时间尺度的监测结果来看,除1-2月草地总地上生物量和5-6月的鲜草生物量与MODIS NDVI之间分别表现为乘幂函数和线性关系外,其他都呈基于NDVI的指数函数关系,且相关系数都大于0.64,其中植被生长时期的相关系数要大于非生长季节;对于草地总地上生物量,最高的相关程度出现在8-9月,为0.749,最低出现在非生长季节1-2月,为0.644;对鲜草生物量估算,基于NDVI的相关系数都>0.73,最高的8-9月达0.826.
為瞭充分利用現有MODIS衛星遙感數據和NASA等提供的相關陸地數據產品,實現對西藏高原草地生物量定量化業務鑑測和草地退化研究,利用西藏高原中部2004年5-9月草地植被生長期的實測地上生物量,結閤同期的MODIS 16 d閤成產品MOD13Q1 NDVI和EVI數據,建立瞭草地生長期地上生物量遙感鑑測模型和方法;同時,從植被非生長季等不同時段遙感鑑測業務需求齣髮,研究瞭以2箇月為時間呎度的草地地上生物量定量化鑑測和估算模型.得齣的主要結論如下:1.基于MODIS NDVI的指數函數模型是鑑測和估算西藏高原中部草地生長期地上生物量大小的最優模型,在所有模型中有最高的相關繫數(0.778)和F檢驗值(127.557).2.由于綠色植被所獨有的光譜響應特徵,無論是MODIS NDVI還是EVI,對植被生長期鮮草生物量估算的精度要好于總地上生物量.3.以2箇月為時間呎度的鑑測結果來看,除1-2月草地總地上生物量和5-6月的鮮草生物量與MODIS NDVI之間分彆錶現為乘冪函數和線性關繫外,其他都呈基于NDVI的指數函數關繫,且相關繫數都大于0.64,其中植被生長時期的相關繫數要大于非生長季節;對于草地總地上生物量,最高的相關程度齣現在8-9月,為0.749,最低齣現在非生長季節1-2月,為0.644;對鮮草生物量估算,基于NDVI的相關繫數都>0.73,最高的8-9月達0.826.
위료충분이용현유MODIS위성요감수거화NASA등제공적상관륙지수거산품,실현대서장고원초지생물량정양화업무감측화초지퇴화연구,이용서장고원중부2004년5-9월초지식피생장기적실측지상생물량,결합동기적MODIS 16 d합성산품MOD13Q1 NDVI화EVI수거,건립료초지생장기지상생물량요감감측모형화방법;동시,종식피비생장계등불동시단요감감측업무수구출발,연구료이2개월위시간척도적초지지상생물량정양화감측화고산모형.득출적주요결론여하:1.기우MODIS NDVI적지수함수모형시감측화고산서장고원중부초지생장기지상생물량대소적최우모형,재소유모형중유최고적상관계수(0.778)화F검험치(127.557).2.유우록색식피소독유적광보향응특정,무론시MODIS NDVI환시EVI,대식피생장기선초생물량고산적정도요호우총지상생물량.3.이2개월위시간척도적감측결과래간,제1-2월초지총지상생물량화5-6월적선초생물량여MODIS NDVI지간분별표현위승멱함수화선성관계외,기타도정기우NDVI적지수함수관계,차상관계수도대우0.64,기중식피생장시기적상관계수요대우비생장계절;대우초지총지상생물량,최고적상관정도출현재8-9월,위0.749,최저출현재비생장계절1-2월,위0.644;대선초생물량고산,기우NDVI적상관계수도>0.73,최고적8-9월체0.826.